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重要会议 > 全体会议

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发言材料(口头发言)

发布日期:2019-02-14 15:31 作者:研究室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蚌埠市委员会  阅读: 次 字体:[ 大 ] [ 中 ] [ 小 ]

政协第十四届蚌埠市委员会

第二次会议发言材料之一

 
 

 

 


构建推动股份制淮河开发集团公司总部

落在蚌埠时不我待

 

民盟蚌埠市委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复,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组建淮河产业投资基金等,推动设立股份制淮河开发集团公司。”蚌埠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想获得更多国家战略规划中的中心城市利好以及国家将给予“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最关键的是人流、资金流的争取。或将设立的股份制淮河开发集团公司正是牵“牛鼻子”、抓 “七寸”的关键点,也定会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内各城市竞相瞄准的目标。为此,要尽早尽快进行谋划、构建、推动股份制淮河开发集团公司的设立工作,争取其总部落户蚌埠,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一、推动股份制淮河开发集团公司总部落户蚌埠的可行性

(一)区位条件优势。蚌埠地处淮河生态经济带中部核心,承东启西、连接南北,通江达海,公铁水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突出,毗邻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较好,特别是淮河水利委员会驻地城市的优势明显。这些都有利于资源要素集聚,有利于区域资源配置能力提升。

(二)政策叠加优势。省委、省政府提出支持蚌埠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及省政府关于力争合肥、芜湖、蚌埠纳入国家级区域中心城市的工作要求,让蚌埠发展定位更高、空间更大、机遇更多。同时,蚌埠拥有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各种政策效应已经叠加,必将集中释放。

(三)要素禀赋优势。蚌埠人力资源丰富,拥有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7所国家级研究院所、安徽财经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和34所职教院校,能为引领区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特别是安徽财经大学作为老牌财经类院校,是推动设立股份制淮河开发集团公司的又一唯我独有的重要专业性科教资源。同时,作为区域内老工业城市,我市产业体系较为完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明显,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军民融合发展势头良好。

二、推动股份制淮河开发集团公司总部落户蚌埠的建议

要推动股份制淮河开发集团公司总部落户蚌埠,我市还面临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中心城市功能尚未发挥、区域内城市间协同合作难度大、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不足等诸多瓶颈制约和短板。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有序稳步推进。股份制淮河开发集团公司一旦设立落地,其总部驻地将无法更改。需要市委、市政府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一是积极提请省级层面加以谋划、构建,先人一步推动这一目标,最大力度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推进省际间合作共建;二是争取淮河水利委员会参与协调;三是组织成立高规格的领导机构,统筹谋划、统一运作、精准发力,尽快形成自上而下的关注和合力。

(二)加大资源要素倾斜力度,支持开展先行先试。一是构建创新灵活体制机制,依托现有产业、交通、设施等基础条件成熟和政策叠加优势,通过政策扶持,引导资源要素向相关产业和优质企业集聚;二是按照《蚌埠市淮河流域和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规划》,进行高质量的实施建设,培养和壮大本土企业实力,率先在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产业转型等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参与合作共建拓展优质空间;三是依托蚌投公司、城投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在推进区域合作、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开展各类先行先试,提供有效示范。

(三)发挥金融支撑作用,完善金融组织体系。邓小平同志曾说过“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一是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支持建立投融资协同机制,争取更多的金融机构在蚌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二是大力发展股份制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如探索设立淮河银行;三是组建淮河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引导境内外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开展创投业务。同时,政府也应设立专项配套资金,优先解决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早期投入问题。只有在股份制淮河开发集团公司中占有适度股份,也才能在其总部归属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政协第十四届蚌埠市委员会

第二次会议发言材料之二

 
 

 


建设地名地址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强化智慧蚌埠建设特色和应用能力

 

致公党蚌埠市委

 

随着电子通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提供了重要手段,我市于2013年被住建部选为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我市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打造了“0552工程”, 实现了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一站办结、全程通办”,取得了云数据机房数据总量居全省市级数据库第一的好成绩,信息化建设质量和速度达到国内第一梯队水平。但当前智慧蚌埠建设也存在缺乏地名地址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问题。

地名地址是由政府统一发布的社会公共信息,与日常出行、应急救援、智慧交通、邮政通讯等活动密切相关,是一个众多部门高频使用的数据信息,特别是即将到来的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时代,更是与地名地址数据密不可分。因此,建设地名地址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是我市目前急需要做的一项工作。而我市当前在地名地址管理方面,从命名到使用、管理都存在一些问题,给百姓生活和社会管理带来了不便。比如,从龙子湖公园向西走,前段是兰凌路,过了解放路就成了荆山路,向西过了工农路又变成了红旗五路。一段不长的道路,却有三个名称,极易产生混乱。地名地址作为重要的基础信息,一旦命名,居民的家庭住址、身份证信息和企业的注册地址就确定了,后期想要修改,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当前,我市地名地址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民政、规划、国土、公安、工商质检等都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地名地址库,如地名管理部门以街路为主地名加序号来标注地名,规划部门以地块作地址标注,公安部门则以小区标注地址,造成了部门相互之间数据割裂,地域间不兼容、不互通,共享困难、效率低下。

(二)缺乏市级层面的统筹,地名地址信息存在 “孤岛”现象。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各部门登记备案的街、路、巷名称及门牌号码不统一,导致有的居民身份证住址和房产证地址不统一,有的工商营业执照登记的地址与房产证不统一等。

(三)原有地名地址数据管理软件平台往往将地名数据与地址数据分开管理,地名数据管理模糊,地名地址区间关联性不强,存在空间信息不掌握、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不对接等问题。

(四)实际工作中存在只编不管的现象,致使地名地址公共服务体系不配套、不完整。没有认识到地名地址数据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信息资源,在今后的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新技术发展领域具有较大利用的价值。

为此,建议:

(一)成立市地名地址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地名管理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尽快推动工作开展。

(二)明确部门,由市民政局牵头,从命名开始规范,组织地名地址专家学者研讨制定我市地名地址起名和管理使用规范,并负责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中的地名地址数据采集和实景三维建模等项目的实施方案、申报、招标等具体事宜。

(三)强化统筹协调,市民政、规划、国土、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要在该平台上,整合资源,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达到地名地址数据标准化、地名管理工作规范化、地名部门服务智能化、地名地址支撑协同化、政务公众共享便利化。

(四)地名地址是由政府统一发布的社会公共信息,地名地址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政府要保证建设资金的投入。

(五)地名地址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数据库包括“互联网+地名”和“互联网+地址”两个部分,不仅仅是将地名地址储存进静态的数据库中,还需要在存储的过程中进行框架设计、多点链接、多维映射,要利用云平台、云计算、大数据、倾斜三维测量建模等新技术,达到数据库信息和地名地址的迅速更新和共同演化,成为有利于服务大众的数据中心和信息平台。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对分散的、孤立的、不规范、不标准的地名地址数据进行全面的采集和处理,建成市级地名地址数据库,并通过软件运行,显示其区间关系,实现地下、地表、地上三维一体的具体地名地址和其它地理信息资源综合管理和服务的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地名地址数据的实时落地和跨领域共享,同时为公安、工商、市政、应急、规划、国土、旅游等诸多方面提供定制服务,从而为“智慧蚌埠”建设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蚌埠是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尽快建设地名地址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将有利于我市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先地位,为即将到来的物联网、人工智能、5G时代等新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政协第十四届蚌埠市委员会

第二次会议发言材料之三

 
 

 

 


关于加大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力度的建议

 

农工党蚌埠市委

 

2018年的两场大雨过后,我市的一些主次干道、商场和小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积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治安秩序。放眼全国,除了极个别的几个城市,大部分的城市都存在一定的道路积水问题,严重者如武汉,每逢遇到特强降雨,市民甚至可以坐在家里“看海”。城市给排水设施在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为此,建议:

一、对已经建成的老城区进行“海绵式”改造

(一)结合老城区的地理地貌、建筑特征、管网分布,将可以改造的下水管网重新规划,努力提高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可采用更换内径更大的排水管道、设置雨水分流管、将只能储蓄的砖砌式排水箱涵改造为可流动的管网式排水系统。

(二)提高路面排水能力。马路与绿化带的中间设排水槽,增加雨天柏油马路排水量,人行道和广场铺设可以排水的地砖,将老城区固化地面改造成“海绵”地面,接收的雨水经过“收、蓄、渗、排”后,再通过地下的粗砂填料层、砾石层过滤吸附后,渗入附近农田,实现雨水的“慢排缓释”。

二、对新城区的排水系统进行预见性规划

(一)采用雨污分流制,将生态过滤与人工过滤结合,让雨水得到及时净化,保证水系水质安全。

(二)对本地区的降雨量、地势、地质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科学评估,设计排水管网应承载排水量的合理值,同时,遵循防范风险、追求稳妥的原则,在可接受的成本范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排水管网的承载量。

(三)可以参照日本的东京圈排水系统,建设一条为了防止集中降雨灾害的巨型隧道,连通地面的河流、河沟,作为分洪入口。隧道平时可以开放作为旅游景观或市民活动广场,在降水量大时可以存储超河流容量的雨水,待河流水位下降时可迅速将雨水排入河流,从而避免城市内涝的出现。

三、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发挥生态系统在排水中的作用

(一)扩大道路周边绿化带面积。市园林绿化规划部门应在城区范围内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规划绿化面积,特别是在城区改造、近郊乡村建设、新开发区域内要及时规划绿化面积,并督促相关单位依规执行,不得随意更改、缩减绿化规划面积。树种规划注重植物群落配置,使地面植物覆盖最优化、层次丰富化,更好发挥蓄排水功能。

(二)扩大小区、公园和广场的绿化比例。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建成区绿地率≥31%,城市各城区绿地率≥25%,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0%。我市尚有一定差距,可以加大小区、公园和广场的绿化比例,通过提高城市绿化率来加强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能力,既能满足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需要,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城市蓄水排水作用。

(三)拓展第五空间,进行屋顶绿化。城市的硬化使得雨水迅速流失,很少能够渗透到土壤中补充地下水,造成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同时也增加城市排水系统压力,降低了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屋顶绿化在不占用现有建设面积的情况下,既可以在夏天阻挡热量,为房屋降温,又能美化环境,增加拓宽狭小的绿化空间,增加绿化量和绿化率,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整体绿化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当今世界土地资源日趋紧张情况下,加强城市绿化管理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我市可以对建筑层数在7层以下,建筑高度低于22米的非坡地既建、改建建筑和竣工时间不超过20年,屋顶坡度小于15度的既有建筑的屋顶进行绿化,以改善局部环境,增强蓄水能力。

四、着力建设大型蓄水池

排水系统里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蓄水,建议投入建设大型的蓄水池并与城市供水系统连接,保证洪涝灾害时的蓄水和干旱时的供水,最大程度上利用雨水资源,扩容城市供水库。


 

政协第十四届蚌埠市委员会

第二次会议发言材料之四

 
 

 


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建设美好乡村的建议

 

民革蚌埠市委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污染基数较大。截止到2017年底,我市常年农药使用量6008吨、化肥使用量30.5万吨,但只有10%的农药和20%的化肥被植物吸收利用,大部分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了污染。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9421吨,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市区分别占全市比重的27.7%33%26.5%12.8%。畜禽养殖排粪量近500万吨,主要集中在家禽(40%)、牛(28%)、猪(19%)三大产业。畜禽养殖年污水量达到1200余万吨。

(二)体系不完善。我市的农业生态环境政策法规和监控体系相对来说不够完善,导致农业机构环保工作滞后,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不力。例如,县区中只有五河县农委保留有农业环保科室,但有名无人,其他县区未设置科室、无专职人员,乡镇一级农业环保几乎成为盲区。

(三)工作缺乏系统性。一是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没有形成关联工作闭合环,如利用畜禽粪污堆肥、制沼气后的沼液沼渣作为替代化肥未得到很好运用。二是单项工作未形成完整链条,如秸秆综合利用在乡镇及行政村缺乏必要的标准化收储中心或临时堆放点,在农时紧张的季节,不能及时将秸秆离田,也造成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原料缺乏或运输成本增加;农用物资的包装物没有从村到县的收集处理体系,农用物资有毒有害包装物的处理需外运到省内其他地市处理,处理的奖补机制尚未建立。

(四)基层治理面源污染意识不到位。很长时期,环境保护侧重城市环境保护工作,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关注度不高。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规划和设计,缺乏对污染深层次危害性和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二、关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建议

(一)尽快出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就落实国务院“水十条”“土十条”及环保、农业部等部委的相关政策提出贯彻意见和实施细则。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地方性法规,对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秸秆等农业、农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等内容作出规定。

(二)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控体系。设立农业面源污染固定监控点,对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生活污染进行定期重点监控,掌握农业面源污染发生重点区域、污染物主要来源和动态变化的规律。运用物联网技术建设自动监测站,将感知技术运用到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中。

(三)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补偿机制。设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补偿专项基金,如设立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奖励基金,对种植大户、合作社、种植企业等进行补贴,引导其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设立畜禽粪便污染防治基金,对规模养殖场、小养殖户和相关企业进行补贴,鼓励其科学合理利用畜禽粪便发展循环经济。

(四)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协调机制。一是要建立纵向协调机制,解决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协同行动问题。要建立市、县、乡镇、村垂直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管理体系。二是建立横向协调机制,解决跨行政区政府之间的协同行动问题,可采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形式,在一些重大政策问题上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沟通、协商。三是建立同级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需要各相关部门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五)强化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编写科普读物、张贴宣传标语等,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治理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治理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农民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把治理工作作为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生态治理的中心工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生态环境警示教育,树立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政协第十四届蚌埠市委员会

第二次会议发言材料之五

 
 


关于沪皖合作

筹建皖北妇幼保健中心的建议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2018年,市政协围绕打造我市皖北医疗中心,在本市及阜阳、亳州、江苏徐州等相关医疗单位开展调研。调研发现,作为皖北中心城市,我市医疗资源多分布于老城区,城乡之间、区域内医疗资源不平衡,医疗机构服务项目趋同,差异化服务不明显,专病、专科、专院建设滞后,医疗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建设滞后,缺乏引领省内外学科发展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引领皖北全域、辐射域外特色学科发展的系统科学规划,特别是妇幼保健、精神卫生、中医康复等专科较为薄弱。加之,城市医联体、家庭签约医生建设亟待完善,又因蚌埠周边大城市,如合肥、南京、徐州等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疗水平、服务管理的提升所产生的虹吸现象,致使病员汇聚蚌埠的光环有消减之势。

就业、教育、医疗的社会保障力度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安徽省2017年地级市人口统计显示蚌埠户籍人口380万,实际人口330万,妇儿人口占有较大比例,如何保障妇女儿童健康、预防疾病,关乎蚌埠发展的未来。当前,我市市属蚌埠市妇幼保健院职工132人,专业技术人员116人,高级职称4人,编制床位100张,床位使用率18.5%,年收入0.19亿,负债2369万,负债率94.5%。目前,该院空间环境极其恶劣,医疗设施较差,功能混乱,无发展空间。与省内如阜阳等市妇幼保健院建设差距甚大。

作为公益性、基础性、保障性的妇女儿童事业如何发展,国家妇女儿童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保障孕产妇安全分娩,降低婴儿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实现儿童健康的主要目标,合理安排和增加妇幼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等基本卫生服务。这些目标的完成以及皖北医疗中心建设都需要蚌埠有一个研究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需要建成一个具备国家区域医学、医疗水平的妇女儿童保健中心(院)。

为此,建议:

(一)成立市校协同皖北妇幼保健中心建设专门领导小组。借蚌埠医学院升格为蚌埠医科大学新增专业的良机,汇同省内外妇儿专家,特别是借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专家,制定皖北妇幼卫生保健事业发展规划,以“科研+医疗服务”为主要方向,在妇科、产科、生殖医学科和儿科等领域打造国家级区域医学、医疗水平的标杆,重点规划生殖中心、胎儿医学中心、产前诊断中心及女性专病中心,并着力打造成为面向皖北的优秀医疗和科研培养基地。

(二)积极申请皖北妇幼保健中心建设项目进入国家、安徽省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计划。《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获批,使蚌埠加快建成“两个中心”城市拥有了国家级的发展平台,在皖北医疗中心建设存在的短板中,妇幼保健的发展尤为滞后。从均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皖北妇幼保健网络建设通畅高效的需要来看,建设一个专科特色鲜明,技术雄厚,多学科协同发展,集健康教育宣传培训于一体的重要节点医院非常必要。

(三)将蚌埠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托管纳入蚌埠医学院直属附院。蚌埠市妇幼保健院人才匮乏,在此基础上的筹建重建难度很大,可借助蚌埠医学院力量,再由蚌埠医学院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合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国内一流,已在上海奉贤开设分院,其成功经验蚌埠可借鉴复制,如若沪皖合作、两校合作,则面向皖北高水平的妇幼保健中心建设项目成功可期。


政协第十四届蚌埠市委员会

第二次会议发言材料之六

 
 

 

 


关于推进我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建议

 

民建蚌埠市委

 

埠市是全国第二批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城市,蚌山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固镇县电商产业园、怀远县电子商务孵化园、五河电商快递产业园等7个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产业园区的投入运营,有力推动了蚌埠市电子商务产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对满足蚌埠市居民消费需求和特色农业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县域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较快。不仅建立了电商信息及交易平台,而且快递物流环境明显改善,如怀远县2017年建成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中国邮政、韵达快递、百世快递等物流企业已经入驻,2018年上半年上行快递141.97万件,其中农产品占有较大比例;二是网络平台有效拓宽了农产品网销渠道,如京东特产五河馆等,目前怀远石榴、五河螃蟹、固镇花生等特色农产品网上畅销均赖于此;三是政策支持,如五河县2018年出台了《五河县鼓励农副产品上行财政奖补政策》等。

但是,总体上蚌埠市农产品电商上行品种和数量较少,农产品电商物流相对落后,尤其农产品销售旺季以及“双十一”时段,电商快递物流问题更加明显。

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一)农产品电商企业弱小,第三方物流供给不足。蚌埠市农产品电商多是小微企业,主要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特色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本身在农产品包装和储运方面力量薄弱。同时,县域农产品物流特别是快递物流企业小而少,乡镇主要是中通、圆通、邮政等快递公司设置投递点,第三方物流供给明显不足。

(二)“最后一公里,最初一公里”物流短板现象明显。近年来,我市加大了社区快递柜建设,一定程度缓解城市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但数量明显不足,并且一些大件或鲜活农产品也不适宜这种投递方式。同时,我市快递物流分拨区主要在淮上区,由于跨淮河和中心城区,影响了快递物流成本和效率。农产品电商物流在县域“最初一公里”的问题更为突出,网点不足、收发货不及时、物流配送周期长、时效性不强的问题普遍存在。

(三)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特别是冷链物流)落后。物流对鲜活农产品电商来说是痛点。我市三县电商产业园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冷链物流基本属于空白。目前,全市鲜活农产品网销主要依靠顺丰、圆通等快递公司承担,物流时效性不强,运输损耗率高,质量难以保证,已经成为制约蚌埠市生鲜农产品电商发展的瓶颈。

(四)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匮乏。随着电商物流业的发展,高素质、高服务意识的快递物流人才缺乏,特别是能够熟练驾驭电子商务企业运营的复合型中高级人才缺乏问题日益突显,而熟悉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运营的人才更少。

为此,建议:

(一)注重品牌化和标准化引领,大力促进本地农产品上行。以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主导,积极创建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以标准化为引领,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控制规范,从采摘、包装、仓储、运输等全产业链保障农产品质量。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与知名电商平台、地方产销组织合作,大力宣传推介蚌埠品牌农产品,努力打造出如“三只松鼠”、“阳澄湖大闸蟹”等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知名电商品牌。

(二)优化物流配送体系,提升农产品电商物流效率。整合物流配送资源,加强电商产业园物流配套建设,如仓储中心、运营中心、物流中心、服务中心等。完善乡镇快递物流节点建设,优化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努力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特别是为“沱湖螃蟹、怀远石榴、固镇牛肉”等特色农产品提供冷链物流支持。补齐物流“最后一公里,最初一公里”短板。

(三)加快引进和培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人才。采取优惠政策,对到县域从事电子商务物流的引进人才给予特殊政策。通过与高校、网络平台、知名企业等合作,从操作、运营、管理等层面,对蚌埠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并注重引导涉农企业高层人员学习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培育本地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深度应用的领头人。加大对民营快递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快递市场的公平和良性竞争。健全物流快递从业人员劳动保障机制,提升物流快递从业人员待遇。

(四)制定扶持农产品电商物流发展的奖补政策。从电商物流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制定扶持农产品电商物流发展的政策,如《五河县鼓励农副产品上行财政奖补政策》第七条“鼓励县内各类经营主体通过电商销售本地鲜活农副产品,对使用第三方物流产生的运费给予补助”。政府不仅要对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企业给予支持,还要对建立农产品物流储运,特别是冷链物流的企业给予支持。


政协第十四届蚌埠市委员会

第二次会议发言材料之七

 
 

 

 


推进“公交都市”创建  落实公交优先发展

 

民进蚌埠市委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交事业,将公交优先发展纳入重要民生工程强力推进,先后实现了公交发展一体化、公交车辆空调化、出行导乘智能化、公交出行低碳化。公交发展成效显著,多项指标省内领先。20178月,我市被交通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创建周期为3年。

2017年我市制定了创建实施方案,确定了牵头部门,明确了相关单位及工作职责,但创建进程缓慢,协同创建的合力不足。对照29项“公交都市”的创建指标,目前仅有“城乡客运线路公交运营比率 ”“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 13项指标达标,创建工作任务艰巨。

一、主要问题

一是组织领导保障不够。“公交都市”创建涉及范围点多面广,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统筹调动各方力量。创建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牵头部门协调力不足。

二是政策法规保障不够。尚未出台《蚌埠市“十三五”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施意见》《公交企业政策性亏损成本规制》等完善的相关配套支持政策,一些工作无章可循、无据可依。公交企业负重前行,举步维艰。

三是基础设施完善不够。按照创建目标,到2020年,我市需新建或扩建公交场站18座,包括4座公交枢纽站、2座综合停保场、12座首末站,新增面积共计20.1万平方米。目前规划中的公交场站建设用地、建设主体责任、建设资金等很难得到有效落实。

四是公共交通速度不够。尚无公交专用车道和公交优先通行交叉口,导致公共交通正点率和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难以达标。

二、对策建议

“公交都市”创建,将于2020年验收,为保证我市创建方案顺利实施,借鉴深圳、常州、镇江等公交先进地市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建立创建“公交都市”联席会议制度。

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变“部门办公交”为“政府办公交”是关键所在。建议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总召集人、分管副市长为副总召集人,市效能办、市目标考核办、市发改委、公安局、财政局、国土局、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规划局、各辖区人民政府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创建“公交都市”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季度例会、协商研究、信息沟通等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创建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公交发展机制,切实解决公交场站建设、运营资金保障、路权信号优先等创建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二)出台政策法规。

尽快出台《蚌埠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施意见》,并配套出台《蚌埠市公交客运服务成本规制方案》等支持政策,确保规划优先、土地配置优先、路权使用优先和“政府投入为主”的公交优先发展政策落到实处。

(三)完善基础设施。

对新建、改建、扩建居民小区、开发区、商业区、城市道路和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严格落实公共交通配套设施建设标准,按照“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原则配建公交枢纽站、首末站、停靠站、出租车停靠点等基础设施。交通部门应参与上述项目的规划审查和竣工验收,未按规划规定落实公共交通配套设施的建设项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核准手续,住建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工程验收备案。

按照“谁受益、谁负责”原则,辖区政府(管委会)应作为公交场站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主体和建设主体,按照规划及公交发展需要,按期建设,无偿交付公交企业使用。

(四)落实公共交通提速工程。

一是落实公交路权优先。在解放路、朝阳路、东海大道等7条道路,创建“交通文明畅通示范路”。示范路上设置公交专用道,示范路口采取公交优先通行措施(优先车道或优先通行信号)。

二是加快实施公交信号优先系统。在东海大道、解放路、涂山路等10条道路设置46处公交优先通行信号,保障公交车路口通行优先。公安部门要优化交通信号控制,应用“相位插入”、“红灯早断”、“绿灯延时”等技术,给予公交车优先通行。

三是严格公交专用车道监管。公安部门要对违规占用公交专用车道和占用公交站台的社会车辆进行实时取证和查处,公交车辆正常运行过程中拍摄的视频资料,可作为公安部门处罚依据。

最后,希望通过“公交都市”的创建,让蚌埠城市公交真正成为“为民务实的连心线、生态文明的风景线、好人名城的标志线”。


 

政协第十四届蚌埠市委员会

第二次会议发言材料之八

 
 

 


发展互联网+协商民主

提高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实效

 

九三学社蚌埠市委

 

我市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发展,确保了各项工作更好地顺乎民意,预防减少社会矛盾,为推动平安蚌埠建设贡献了力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广泛运用,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拓宽了公民通过对话、辩论和讨论等形式达成理性决策的途径,使公民与政府直接沟通成为可能,并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最大限度地推动网络条件下协商民主的积极效应并克服不利影响,推进互联网+协商民主规范化、制度化发展,是我们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提高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实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发展互联网+协商民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网络信息异化。网络开放的技术特征使得各种有害、虚假信息极易充斥于网络空间中,一些失实的不良信息传播容易对政府工作造成负面影响,严重影响网络政治参与平台的外部环境与运行效果。而且网络信息分布不均衡、信息不对称,阻碍了群众网络政治参与对话的平等性。

(二)网络政治参与者往往具有匿名性和快捷性,容易导致政治参与的无序化,使得协商民主的质量和公平效果偏低。

(三)参与网络协商的人民群众价值多元化、缺乏公共理性。在网络平台上,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表达导致多种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使网络公共空间常常充斥着大量非理性话语和偏激观点。缺乏公共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者,往往带有情绪化,对偏激观点表现出非理性的冲动和盲从,对网络协商民主势必造成严重破坏。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提出四点建议:

(一)要充分、有效利用网络政治参与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首先要搭建由全市各级政府主导的网络政治参与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职责是既要引导公民在网络公共平台参与讨论、深入协商,又要让政府与网民坦诚对话、交流意见。

一是要加强政务信息公开。不断完善各级政府官方网站,开通政务微信、微博等公共信息平台并及时公布政务信息,同时完善相关信息披露制度,使得公众能够有效参与政治话题,真正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二是构建沟通交流平台。应当专门开辟领导信箱、在线论坛、网络听证会等网络交互平台,便于政府与网民及时交流与对话,并实现协商互动常态化。

(二)互联网+协商民主建设,必须要依赖公共信息技术系统的支持和合作。要加大投入,为协商民主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一是建立标准化电子政务数据库,加强全市各级各部门包括各街道、乡镇的信息化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政府智能技术应用能力。

二是建立统一的信息收集回馈系统,树立智慧政府大数据应用的公信力、执行力、回应力的价值目标。

(三)互联网+协商民主要求参与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政治素质,才能保障政治参与的权益并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要培育协商型政治文化,为协商民主发展建立公共政治理性。

一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媒体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为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社会舆论导向。

二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必须包容、公正、平等地推进网络政治参与平台的建设,主动营造协商民主氛围。

三是要加大对协商民主基本原理、原则、规则和程序的宣传力度,使公民建立对公共政治及政策理性对话交流的意识和理念,成为合格的网络政治参与者。

(四)要加强监管,严格执行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预先对可能发生的无效参与加以排除,限制无理性的参与和表达,使网络政治参与从始至终实现规范化、制度化与法治化,保证为网络协商民主提供一个有序稳定、理性包容的运行空间和发展平台,使互联网+协商民主发展走上规范有序的健康发展轨道。


政协第十四届蚌埠市委员会

第二次会议发言材料之九

 
 

 

 


治理龙子湖水体水质  提升城市形象

 

市工商业联合会

 

龙子湖是蚌埠市誉名为“山水园林城市”的市内最重要的水文景观,水面面积约8.4平方公里,大于西湖,库容170m3,水质管理目标为III类。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景区山水天然,兼有人文景观,是具有综合游憩功能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是我市最重要的地标之一。近年来,城市的发展对龙子湖造成了诸多难以自行恢复的水环境问题。2015年至今,多次爆发蓝藻水华,造成鱼类大量死亡,蓝藻产生的藻毒素还会通过食物链在人体积累,是肝癌的重要诱因。龙子湖水质的恶化不仅对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也与我市正在打造的“两个中心”和“十城同创”活动格格不入,有损蚌埠形象,也不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一、龙子湖水体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沿湖工农业面源污染的存在和水土流失导致水质不达标,部分排污口布局不合理,存在雨污合流、污水直排河道等问题。据调查,目前仍有11个污水排放点,污水偷排现象时有发生,治理工作依然十分艰巨。

(二)非汛期补给水源缺乏,汛期排涝能力不足,湖区淤积严重,调蓄能力下降,内源污染物的释放,进一步加速了湖体水质的恶化。

(三)流域内缺乏有效的设计修整,雨污截流、水体治理、水质提升等可持续发展系统不健全,没有长效的水质保障措施。

(四)市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景区游人仍有随手乱丢生活垃圾现象,给湖水造成新的污染。

二、针对龙子湖水体综合治理的几点建议

(一)规范产业,打击非法排污,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重点整治污染源头。科学编制规划沿湖产业,统筹保护、开发、利用和治理措施,大力清理污染企业,加强沿湖企业排污督察,对非法排污行为,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我市有关法规进行惩处和整治。对沿湖第一产业合理化、规范化指导,征迁非法侵占产业、还湖还林,减少或避免土壤、水源侵占污染,减轻龙子湖周边环境破坏及水体的污染,促进流域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引天济龙”,规划蓄洪排涝清於,增强湖体蓄调能力。

“引天济龙”,做“活”龙子湖。将天河水引入龙子湖,补充大量清洁水源,加快水体循环,有效改善龙子湖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质污染。龙子湖周边地势低洼,流域内地形高差变化大,汛期洪涝频繁,需要对龙子湖沿湖区域防洪排涝工程进行重新修整,清理湖底淤泥,提升湖体蓄调能力,减少洪涝灾害发生。

(三)借鉴外地经验,建立健全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借鉴杭州西湖治理经验,结合我市龙子湖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水体综合治理设计,构建龙子湖水体治理生态链,把流域内排水工程设计修整、水体治理、水质提升、城市建设等系统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理链,使每一个环节无缝衔接、通畅运行,增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加强保护,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政府的治理是“起点”,市民的维护才是“终点”,要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组织学习等各种途径,传播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加强典型宣传,提高市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彰显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风貌。

(五)强化责任,发挥好“湖长制”作用,努力实现“绿水青山”。

以湖长制为抓手,认真落实《蚌埠市龙子湖景区条例》,扎实开展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细化目标任务,排出时间节点,推进污染排查治理、湿地修复、水系统连通等工作,加大查处和问责力度,提升龙子湖的保护和管理水平,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提升城市形象。

综上所述,龙子湖水体治理迫在眉睫。龙子湖水体综合治理,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有利于构建我市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结合的有机体,有利于龙子湖流域生态和水质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有利于我市旅游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壮大,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只要齐心协力、齐抓共管,龙子湖就会变成“金山银山”,就会成为蚌埠的靓丽名片。


 

政协第十四届蚌埠市委员会

第二次会议发言材料之十

 
 

 


发展国家硅基产业  打造世界玻璃中心

——关于组织筹办“全球硅基行业博览会”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   

 

硅基行业一直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蚌埠也因此享有“玻璃城”的美誉。硅基行业曾先后被授予玻璃新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硅基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硅基行业已经成为汇集多方资源要素、凝聚省、市合力,推动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产业支撑。

一、天时地利人和,我市筹办“全球硅基行业博览会”的各项条件已经成熟

我市紧邻优质石英岩产地,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石英岩总储量、品质、综合利用价值均居全国首位,为蚌埠硅基产业链的快速壮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证。

我市现有硅基新材料类中高级以上技术人才1100人,其中教授和高工25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蚌埠本地院校每年可培养近8000名技术人才,为硅基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我市硅基行业产业链完备,优势企业突出,具备产业集群聚集优势。除一大批中小型硅基企业外,还拥有玻璃研究院、凯盛科技集团等一批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核心技术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目前全国硅基类展会虽多,但多为某一专业类型或盈利型展会,由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公益性的展会目前还没有,这也是我市设立“全球硅基行业博览会”的一个有利因素。

二、设立“全球硅基行业博览会”,有利于提升我市硅基产业品牌实力,塑造我市现代工业城市的形象

分析周边城市展会现状可以发现,与蚌埠同级别但经济规模更大的城市,基本每年都会主办一至两项甚至更多的与本地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级行业大会。以芜湖为例,除其他展会外,芜湖市政府承办的中国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自2004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8届。该展会是中国科协、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安徽省科协、芜湖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公益性国家级展会。科博会与芜湖当地支柱产业有较高的契合度,对于促进行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发挥了重大促进作用。

我市目前承办的中国MEMS传感器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等展会,与蚌埠产业发展高度契合,对于促进行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2017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0亿元,全市财政收入达到274亿元。在全国文明城市评比中,以综合排名全国第9、全省第2的优异成绩,荣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综合我市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完全有实力,也有必要承办规模更大、层次更高,与本地经济契合度更密切的行业大会,以提升我市的城市形象,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三、设立“全球硅基行业博览会”的几点实施建议

(一)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负责人的筹备组。筹备国家级的展会,对外有大量向上级单位申报和备案的工作,对内有大量需要协调各职能部门和县区进行分工配合的工作,如果级别过低,不利于协调和安排工作。

(二)编制总体计划,并落实工作人员和经费。举办一次高规格的行业大会,看似简单,但组织工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对组织者的综合能力要求也非常高。需要提前制定详细的总体工作计划,并分解落实到相关的职能部门和各县区。

(三)建议会期设置为每年一届,名称为“全球硅基行业博览会”或者“中国硅基行业大会”。分析同类展会,在早期一般多为每二年一届,但由于我市硅基行业产业基础雄厚,具备在开办初期就每年举办一届的实力,建议会期设置为每年一届。

(四)建议“全球硅基行业博览会”下设六大分类,办成集招商引资、产品交易、人才和技术交流的综合性展会。具体分类包括:一是高端论坛;二是指数发布;三是行业颁奖;四是技术交易;五是产品展示;六是商品销售。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整个博览会进行网上全球直播。设立网络对话分论坛,组织国内外专家连线对话。

(六)以“全球硅基行业博览会”为契机,充分利用蚌埠保税物流中心B保仓库、华东无水港,争取形成硅基原材料全球仓库。

(七)以“全球硅基行业博览会”为主体,发布玻璃行业信心指数及玻璃期货指数报告,占领行业发展至高点,并为设立玻璃期货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